法定繼承,是指在被繼承人未立遺囑或所立遺囑無效的情況下,由法律直接規(guī)定繼承人的范圍、繼承順序和遺產(chǎn)分配原則的一種繼承方式,又稱為無遺囑繼承。
在法定繼承里,繼承人范圍以婚姻、血緣和家庭關(guān)系為基礎(chǔ),參考我國國情確定,目前僅限于法定近親屬,像配偶、子女、父母,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這些。依據(jù)親疏及生活依賴程度,《民法典》將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劃分為:第一順序?yàn)榕渑?、子女、父母;第二順序?yàn)樾值芙忝?、祖父母、外祖父?。繼承開始后,先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,第二順序繼承人不參與;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時(shí),才輪到第二順序繼承人。比如夫妻一方去世,在世配偶、子女和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,先參與遺產(chǎn)分配;若沒有這些人,兄弟姐妹、祖父母等第二順序繼承人才能繼承。
法定繼承還有轉(zhuǎn)繼承和代位繼承。轉(zhuǎn)繼承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、遺產(chǎn)分割前死亡,其應(yīng)繼承份額轉(zhuǎn)給自身繼承人 ,但遺囑另有安排的除外。代位繼承則是具有法定繼承權(quán)的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,由其直系晚輩血親按該繼承人的繼承地位和順序,繼承被繼承人遺產(chǎn)。其中,兄弟姐妹的子女在特定情況下也能代位繼承。比如,叔叔無第一順序繼承人,其兄弟姐妹先于叔叔去世,那么兄弟姐妹的子女(侄子、侄女等)就能代位繼承叔叔的遺產(chǎn) 。